社队企业是人民公社时期由公社、大队、生产队等农村三级组织兴办的小型工厂。全国社队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而言,发展水平高的地方不多,但是,浙江省萧山县(现杭州市萧山区)社队企业的历史成就和现实影响均很显著。萧山县社队企业总体实力居于浙江省乃至全国前列。1979年,全国有73个县的社队企业收入过1亿元,其中,萧山县社队企业收入为1.38亿元,位列全国60强。社队企业对今天的萧山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019年,萧山区位列“全国总实力百强区”第五名,八个镇跻身“总实力千强镇”,这八个经济强镇的产业基础都是社队企业奠定的。一些社队企业已发展成为著名的公司集团。例如,著名的万向集团公司前身是成立于1969年的宁围人民公社农机修配厂,1975年7月,该厂“试制汽车万向节获得成功,改厂名为宁围万向节厂。1984年改厂名为‘杭州万向节厂’,为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三大定点生产万向节的工厂之一”。目前,学术界对社队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阐述1984年以前社队企业政策的演变;二是叙述某个省份和县域的社队企业变迁。整体看来,学界对于社队企业的研究较为薄弱,社队企业走过了怎样的曲折路径?涵盖了哪些行业与产业?具备怎样的生产能力?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本文试图通过剖析萧山个案来回答以上问题,以期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1958—1984年,萧山县社队企业几经起落,但总体上是在不断壮大,大致可分为初步发展、趋于萎缩、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异军突起四个阶段。
萧山县“农村手工业,在解放前已有一定基础,如竹、木、铁、泥、石五匠,及土纺、土织,成衣、油坊、豆腐坊等各乡基本皆有。还有山区的土纸。解放后又有逐步发展”。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萧山县把“五匠”组织起来,成立了手工业合作社(组),“据萧山县工商科1957年统计,有组织的农兼手工业已有百余家”,为社队企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58年,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浙江在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的基础上,兴起了大办社队企业的高潮。萧山县“小化肥、小农具、建筑、运输、缝纫等行业陆续兴起,加上原有177个手工业合作社组,4900余人,并转为公社工业。当年社办企业就有240户,职工26879人,产值亦达2264万元”。但因其中有的是靠“一平二调”办起来的,平调了农村大队、生产队和社员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挫伤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因农村初办工业,只凭一股热情和干劲,缺乏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哄而起,不讲核算,不求经济效益,结果得不偿失,给生产带来很大损失,不少社队企业难以为继,不得不下马。到1959年,萧山县社办企业户数减少为102户、职工3547人,产值607万元,比1958年减少了73%。1960年,随着“反右倾”斗争的开展,社队企业又有所发展。5月,浙江省委下达《关于积极发展公社工业的指示》,要求把“人民公社工业推向一个蒸蒸日上的新阶段”。萧山县又兴起了大办企业的热潮,企业户数增加至200户、职工9255人,产值达2846万元,较1959年产值增长了368.8%。
由于正值“”时期,社队企业的发展表现出“大起大落”的突出特点。这一时期,萧山县社队企业尽管获得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但整体看来,这一些企业缺乏资金、技术、原料和人才,难以持续发展,在经历短暂的发展之后又陷入低谷。
由于“”运动的影响,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撕毁合同,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为摆脱国民经济日益严重的困难,党和国家开始对国民经济做调整,首先是调整农村政策和加强农业这个基础。1960年11月3日,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全党用最大的努力来坚决纠正“共产风”,彻底清理“一平二调”,同时指出:“在农村人民公社化初期产生的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是违背人民公社现阶段政策的,是破坏生产力的,并且妨碍了人民公社优越性的更好地发挥,中央和毛主席从一九五八年冬季以来再三再四地指示,必须坚决纠正”。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为落实中央指示信要求,萧山县对平调的财产坚决退赔。
“原由手工业合作社转来的单位中,165个又转了出去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余下的亦多纷纷下马”。到1961年,萧山县社队企业锐减到29户、职工203人,产值只有133万元。
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压缩社队企业是一项重要的调整措施。1962年5月27日,《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精减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指出:“农村社办工业公司有一百二十六万多人,摊子多,人数多,产值低,劳动生产率低,原材料浪费大,消耗商品粮不少,一般地应当停办,人员回到生产队”。“个别条件较好、确有必要保留的工业公司,整顿后成为独立核算单位,或者改为手工业合作社,归公社管理。今后,在调整阶段,农村人民公社一般地不办工业公司。”9月27日,八届十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公社管理委员会,在今后若干年内,一般地不办企业。已经举办的企业,不具备正常生产条件的,不受群众欢迎的,应该一律停办。”修正草案对公社办企业的限制更加严格,由“调整阶段,农村人民公社一般地不办工业公司”变成“今后若干年内,一般地不办企业”。1962年,萧山县社队企业减少到8户、职工181人,产值45万元。到1965年,社队企业只有2户、职工160人,产值39万元。社队企业在经历了短期“辉煌”之后归于沉寂。
1965年底,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全面完成。到1966年,国民经济形势大为好转,为了适当搞活农村经济,中央对公社办企业的限制略有放松。1966年5月7日,在《对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报告的批语》(以下简称“五七指示”)中指出:“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在“五七指示”的鼓舞下,萧山县社队企业缓慢回升,1967年有社队企业23户、职工900人,产值88万元;1969年有社队企业59户、职工3174人,产值512万元;1970年有社队企业69户、职工2744人,产值452万元。
1970年,国务院召开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会议提出要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来改变农业生产力落后的局面。1971年,国务院专门召开农业机械化会议,会议鼓励各个地区大力“发展以原材料生产为主的‘五小’工业(指小钢铁、小煤窑、小水电、小机械修造、小水泥、小化肥等工业,实际上不止五种),为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建立重要的物质基础”。会后,在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统一部署下,全国各地人民公社艰苦创业,因地制宜兴办起一批农机修理、修配厂(站),许多大队办起了农机修理点。这些厂(站)、点后来多数发展成为机械加工骨干社队企业。萧山县的社队企业也得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1971—1978年,萧山县社队企业发展成绩非常显著(详见表1)。
资料来源:《萧山乡镇企业志(1958—1985)》,萧山县乡镇企业志编纂组1989年编印,第11页。
从表1能够准确的看出,1975年与1971年相比,萧山县社队企业的户数、职工人数和产值分别增加了44.75%、110.30%、186.51%。1976年结束了十年“”,大快人心。为了改变贫困面貌,激起了社队办企业的热情,社队企业发展成倍增长,由1975年的317户发展到1976年底的1348户,产值亦增长90.5%。需要指出的是,1978年与1976年相比,萧山县社队企业的户数虽然减少了21.81%,但职工人数增加了28.97%、产值增加了54.67%。
1979年7月3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指出:“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社队企业发展了,首先可以更好地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可以壮大公社和大队两级集体经济,为农业机械化筹集必要的资金;同时也能够为机械化所腾出来的劳动力广开生产门路,充分的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增加集体收入,提高社员生活水平;还能够为人民公社将来由小集体发展到大集体、再由大集体过渡到全民所有制逐步创造条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发的第一个关于发展社队企业的指导性文件,高度肯定了社队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对引导社队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9月28日,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加快发展农业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慢慢地提高社队企业的收入占公社三级经济收入的比重”。“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决策的重要意义,在于把发展社队企业作为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农村经济整体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萧山县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全力发展社队企业。同年冬,萧山县委召开“促富大会”,提出了“一个主体(农业)两个翅膀(社队企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思路,“把发展社队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建设繁荣富庶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萧山社队企业在1979—1984年异军突起,为萧山后来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料来源:《萧山乡镇企业志(1958—1985)》,萧山县乡镇企业志编纂组1989年编印,第11页。
从表2能够准确的看出,1984年与1979年相比,萧山县社队企业户数、职工人数和产值分别增加了123.83%、148.64%、544.64%。萧山县社队企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在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比也持续上升,由1979年的27.8%上升到1984年的54.1%。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萧山县社队企业实力大增,涌现出一大批优质企业。1983年,浙江省总产值超过100万元的社队企业有1335户,其中,杭州市有256户,萧山县有115户,居杭州市首位,占浙江省的8.61%、杭州市的44.92%。到20世纪80年代,萧山县社队企业发展水平居于浙江省前列,与绍兴、鄞县、慈溪、余姚一起被称为浙江社队企业“五虎”。1983年,萧山县社队企业收入为5.26亿元,居“五虎”中第三位。
对于社队企业为何兴起并获得较快发展,有学者觉得是农村人口迅速增加的压力和农业机械化的促进等原因促成的,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揭示了当时社队企业兴起的共同规律,但在改革开放后,全国绝大多数地方的社队企业难以为继。而萧山县社队企业则不断做大做强,为浙江经济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萧山县社队企业之所以能持续不断的发展,与其结合本地实际不断调整工作方式方法有直接关系。
有研究指出:“社队工业公司一般规模较小,平均每个企业只有26人。它们的产供销有80%靠市场调节,直接和间接纳入国家计划的只有20%。这种情况,既能发挥小企业灵活易变、生产适销产品的优点,又有容易产生盲目发展和供产销没有可靠保证的弱点”。萧山县社队企业发展水平较高,对原材料的需求量较大,产品的供应量也较大,其产供销纳入国家计划的部分,有的低于20%,有的高于20%。如1982年,萧山县社队企业消耗生铁15257吨,国家供应占11.25%;钢材38009吨,国家供应占30%;化工原料49870吨,国家供应占21.28%;轻纺呢原料14912吨,国家供应占65.50%,但轻纺原料中的化纤,萧山县社队企业消耗了3081吨,国家供应仅占7.9%。这就迫使萧山县社队企业深入市场,通过市场调节解决产供销问题,在利用市场的过程中逐渐赢得市场,壮大了自身实力。
譬如,20世纪70年代后期,“基本建设和民房建筑发展较快,砂石用量日增;同时,县内采石单位还为沪杭等地提供石料”。国营水泥厂和砂石场受计划限制,难以依据需求扩大产能,导致供需缺口增大,萧山县利用这个难得的市场空间,兴办相关社队企业。到1979年,社队水泥厂有5家,出售的收益234.89万元,利润率25.1%;砖瓦及石灰厂有9家,出售的收益726.48万元,利润率16.3%;土砂石开采厂有24家,出售的收益42.82万元,利润率16.1%;建筑预制厂有74家,出售的收益1838.1万元,利润率16.05%。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市场上对塑料制品的需求激增,国营塑料厂受指标限制难以扩大产能,1975年,萧山县兴办第一家社办塑料厂,到1984年,生产塑料制品的社队企业增加到143家,“基本的产品有塑料编织袋、塑料绳、塑料带、生活用塑料制品,年产量达4636.7吨”。由此可见,萧山县社队企业与市场结合紧密。
萧山县有两大资源优势:一是自然资源优势;二是区位优势。萧山县社队企业大都是依托这两大优势发展起来的。萧山县山水资源丰富,社队据此创办了养蜂场、渔场、养鸡场、菇房等农业企业。萧山县地处城市集群和工业制造相对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利用这个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与城市大工业配套的零部件加工,壮大了社队工业公司。萧山县毗邻杭州,利用杭州城镇建设的机会,组织建筑队和工程队,并统一开展业务,壮大了社队建筑施工公司。萧山县境内的湘湖,其黏土以水云母为主成分,质地细滑,韧性强,是制造砖瓦的优质原料,早在明代,湘湖砖瓦就蜚声全省,东方红、闻堰、长河、义桥等公社利用这个优势发展砖瓦厂,壮大了社队建筑材料企业。萧山县的羽毛加工、花边刺绣等传统手工业也比较发达,大村、义蓬等区把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兴办羽毛加工厂和纺织品厂,壮大了社队纺织工业企业。
萧山县社队企业注重管理出效益,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推行“四定一奖”(即定人员、定产量、定利润、定留成,超利润奖)。1977年起,社队企业废除了工分制分配的方法,实行固定工资加奖金和浮动工资制,职工的劳动与收入直接挂钩,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1979年开始的承包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了社队与企业之间的经济责任,调动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萧山县社队企业普遍重视技术革新,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如宁围万向节厂于1975年成功试制汽车用万向节,投入市场后相当畅销。
1980年,该厂“根据一机部颁发的提高产品质量十二项工作验收标准展开了企业整顿”。12月,萧山“县经委会同浙江省汽车工业公司组织各专家七十余人验收合格,1981年即为五大万向节定点厂之一”。萧山五金工具厂承担生产航天工业中的零部件,“受到国务院及的感谢”。1975年,浦沿农机厂成功试制球墨铸铁,1978年球墨铸铁获得杭州市科技成果三等奖。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有力地促进了萧山县社队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1971年萧山县社队企业的利润率为10.9%,1979年达到18.6%,提高了7.7个百分点。
缺乏善经营、懂技术的“明白人”,是制约社队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的因素。萧山县也曾面临这样的问题,如1982年,在城北区183名社队企业书记、厂长一级干部中,属于大队转过来的有51名,初小以下文化程度的有63人,这与社队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针对这样的一种情况,萧山县三管齐下破解困局:一是调整社队企业领导。“大胆选用思想好、年纪轻、有文化、懂业务技术、会管理的‘明白人’,充实领导班子”,涌现出鲁冠球、朱重庆、陈张海、黄来兴、华妙庆、项维清、封观珍等著名农民企业家。二是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对自学成才的技术人员,凡经公社考核合格授予技术职称的,按技术职称待遇发给工资”,“聘请大专院校老师、工程师来讲课,传授技术,培养技工”,对技术人员的技术发明,经采用后,“取得了良好经济效果者,还能够轻松的享受社队企业利润分成”。三是改革用工制度,加大人员培训。萧山县社队企业在兴办之初,职工中“干部子女多、文盲多、业务技术力量薄弱,职工队伍素质差”,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萧山县社队企业采取面向县内外考试择优录取的用工制度,录取人员的门槛是高中毕业生,“稳步提高了社队企业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对于录取的人员,全部实行合同制,合同期满,表现好的留用,表现差的辞退。大批懂业务、善经营的人员充实到关键岗位,有力地保证了萧山县社队企业的发展。
萧山县社队企业通过利用市场、开发本地资源、开展管理和技术创新、培养企业人才,形成了推动自身发展的内生力,这也是萧山县社队企业在改革开放后仍能保持强劲势头的关键原因。
萧山县社队企业最重要的包含工业公司、农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建筑企业和服务企业五大类。在20多年的发展中,萧山县社队企业既因地制宜又依据市场行情选择产业,形成了以工业和建筑业为主体,以农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为补充的产业结构。
萧山县社队工业公司最重要的包含纺织、机械、建材、化工、食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
纺织工业是萧山县社队工业公司的主体,至1985年,萧山县纺织行业包括纤维原料初步加工、棉纺织、麻纺织、毛纺织、丝绢化纤纺织、针织品和印染。基本的产品有棉纱、布、呢绒、麻袋、蚕丝、丝织品(含绸缎)、被面、袜子、针织衫裤,“产品品种花色多,琳琅满目。七彩被面,乔其绒、乔其纱,以及各种化纤织物,针织衫裤,通过种种渠道,行销全国各地”,“棉纱、坯布、麻袋、针织品等还出口国外”。
1973年,萧山县纺织行业有社队企业19户,产值326万元,占全县社队企业总产值的20.6%;到1984年,企业户数增加到400户,产值20490万元,占全县社队企业总产值的23.8%。
机械制造企业是萧山县社队工业公司的另一个主体,它源于小五金厂和农机厂,至1985年,萧山县机械工业分类包括金属制作的产品、机械及零部件、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信设施和仪器、仪表、计量。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萧山县社队机械制造企业主要为国营公司制作配件和零部件,到70年代后期,向整机生产转型,基本的产品有制茶机、丝绸机、织布机、织袜机、针织横机、机械压力机、灰浆机、手工工具、变压器、弹簧、金属门窗栅、日用精铝制品、汽车配件、自行车零件、电风扇、电视机、收音机、工业缝纫机、电度表、铁制农具、农机具配件、拖拉机配件,其他还有潜水泵、脱粒机、打稻机、印刷机、注塑机、提花机、锻压机、保险箱、电冰箱以及缝纫机零件等。1973年,萧山县机械工业有社队企业66户,产值530万元,占全县社队企业总产值的33.4%;到1984年企业户数增加到575户,产值16488万元,占全县社队企业总产值的19.2%。
建筑材料工业是萧山县社队工业第三大行业,主要生产水泥及其制品、砖瓦、石灰、砂石四大类产品。1973年,全县有建筑材料工业社队企业25户,产值308万元,占全县社队企业总产值的19.5%;到1984年企业户数增加到258户,产值7652万元,占全县社队企业总产值的8.9%。
化学工业是萧山县社队工业第四大行业,早期在萧山县社队企业中比重很低,“1973、1974两年只有土化肥一家,1975年塑料行业兴起才有发展”。到1984年,萧山县化学工业社队企业增加到182户,产值6798万元,占全县社队企业总产值的7.9%。
食品工业是萧山县社队企业中第五大行业,基本的产品有蔬菜加工、饮料酒、粮食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罐头、糖果和精制茶叶。1973年,全县有食品制造业社队企业16户,产值58万元,占全县社队企业总产值的3.7%;到1984年企业户数增加到134户,产值3905万元,占全县社队企业总产值的4.5%。
除上述五大行业之外,造纸、缝纫、竹木加工及家具制造、印刷、文教体育用品和工艺美术等行业在萧山县亦有一定的发展。1984年,萧山县有社队造纸企业47户,产值1190万元,占全县社队企业总产值的1.4%;有社队缝纫企业130户,产值2325万元,占全县社队企业总产值的2.7%;有社队竹木加工及家具制造企业51户,产值1032万元,占全县社队企业总产值的1.2%;有社队皮革工业公司44户,产值871万元,占全县社队企业总产值的1.0%;有社队印刷企业27户,产值513万元;有社队文教体育用品和工艺美术企业32户,产值435万元。由此可见,萧山县社队工业公司覆盖的产业门类比较广泛。
建筑业是萧山县社队企业中除工业公司之外的第二支重要力量。由于萧山县历史上泥水匠、木匠、石匠等较多,所以建筑业在萧山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社会基础,社队企业中建筑业也兴起较早。早在1953年,长河、闻堰、浦沿等乡就组建了建筑队。
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城镇建设规模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建筑队迅速壮大。1973年,全县有建筑队或工程队60个,收入487万元,占全县社队企业总产值的30.8%。1979年,萧山县社队企业管理局成立局属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后,全县建筑队或工程队逐步纳入统一管理,并对各公社建筑工程队开展培训,各工程队从书记、队长、施工员、预算员、设计、水电、财会、仓管员都接受了系统的培训。1983年,萧山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从全县65个工程队中挑选33个改编为公司直属队,“做为公司的基本队伍,实行统一承包工程,统一编制和审查工程预(决)算,统一结算工程价款,对外则承担技术和经济责任”,极大地提升了萧山县建筑工程队的竞争力。萧山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先后在杭州和上海建立办事处,积极向外开展承包工程业务。到1984年,萧山县有社队企业工程队71个,收入13403万元,占全县社队企业总产值的15.6%。
尽管建筑业收入占社队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会降低,但建筑业收入的绝对值在持续不断的增加,这表明萧山县建筑业在不断发展。
萧山县总面积149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65.8%,山丘占17.4%,水面占16.8%”。“地形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南部是低山丘陵地区,间有小块河谷平地;中部是水网平原,河湖众多;北部和东部是沙土平原,人工河渠纵横交叉”。全县农业企业最重要的包含渔场、蜂场、奶牛场、食用菌、哺坊、苗圃等。养蜂业是全县农业企业主要行业之一,1983年拥有蜂群10439箱,但养蜂业工作辛苦,“为赶花期,通年奔赴各地,露宿旷野”,而且收入难有保障,蜂群慢慢地减少,1984年为9681箱,1985年减到7773箱。奶牛场集中在“前进乡、西兴乡和进化乡平阳村三处,规模都不大,所产鲜奶,供应本县及杭州乳品厂加工用”。食用菌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相当兴旺,楼塔、河上、进化、义桥、所前、宁围、长河、靖江等多处设立过菌种站,生产蘑菇菌种,供应菇农生产要,后受国际市场影响,单产低、收入不高,纷纷下马。哺坊是萧山县的一个传统行业,集中在临浦、城南两个区,生产的苗禽行销省内外。金鱼养殖不多,集中在长河和城山两个公社,产品均出口。萧山有良种“三黄鸡”,由于市场需要量大,个体养殖解决不了这个矛盾,各公社都办有养鸡场,多系专业户联户所办。苗圃花木虽然在1980年以后才兴起,但后来居上,1983年,全县有花圃苗场58个,种植培养面积近千亩,拥有各种苗木200多万支。“新街乡成为一个全国闻名的苗木交易市场,日进场人数近万人,成交额均在10万元左右,年成交总额在五千万元以上”。萧山县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合发展农业,但由于农业企业的收益率远低于工业公司和建筑企业,各社队并不热衷于发展农业企业,导致萧山县农业企业在社队企业中的比重很低,1978年农业企业产值占社队企业总产值的2.15%,1983年下降到0.06%。
萧山县交通运输业包括航运及搬运,有的乡镇交通运输业组织成立很早,如进化乡航运队在1953年10月成立,南阳乡于1958年6月成立了搬运队。由于缺乏资金、燃料和现代化运输工具等种种原因,萧山县交通运输业发展比较缓慢。1973年,全县有航运队或搬运队14个,收入77万元,占全县社队企业总产值的4.9%。到1984年增加到33个,收入832万元,占全县社队企业总产值的0.9%。萧山县交通运输业虽然在全县社队企业总产值中占比会降低,但仍处于持续不断的发展的状态。
改革开放后,萧山县第三产业兴起,最重要的包含商业、饮食业和旅馆业。商业最重要的包含供销经理部、农工商公司、工业公司、门市部、小卖部等。1981年,全县有社队商业企业5户,出售的收益80万元;到1984年增加到60户,出售的收益3470万元。1981年,全县有社队经营的饮食业13户,出售的收益84万元。随着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到1984年只剩下3户,出售的收益22万元。1981年,全县有社队企业经营旅馆业(含招待所)3户,营业收入21万元。随着萧山县域经济的活跃,人员流量持续不断的增加,促进了住宿业的发展,社队经营的旅馆、招待所1984年增加到34户,营业收入163万元。服务业是新兴起的产业,尽管历史不长但发展速度快。
工业是社队企业的主体,1982年和1983年,全国社队工业公司产值占社队企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72.80%、73.99%。萧山县的社队工业公司产值占社队企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84.56%、85.1%,高出全国中等水准10多个百分点。萧山县社队企业中工业实力较强,也为后来乡镇企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有利于萧山乃至浙江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萧山县社队企业中的其他产业也在改革中不断调整,努力适应市场改革的需求,实现了产业调整与升级。
萧山县社队企业的兴起,对于助推萧山县农业现代化、增加市场物资供应、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小城镇发展的作用十分显著。同时,社队企业还为国家创造了外汇收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活力。
在资金支持方面,萧山县社队企业年年都会拿出部分利润用于支援农业生产,1981—1984年共拿出678万元。社队企业还上缴了大笔税款,1970—1984年,萧山县社队企业共缴税1.69亿元,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增强了萧山县对农业现代化设施的投资能力。如萧山县城北区,“1982年从社队企业提取的利润比农业提取的积累高4.75倍,社队企业利润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建设的有73万元,用于其他建设事业的有293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基本建设的发展”。
在机械制造、维修服务以及农用化肥等方面,为贯彻落实1970年国务院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关于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精神,1971年,萧山县各公社普遍设立农机厂,共有57户,1977年增至65户。农机厂既生产打稻机、脱粒机、打夯机、碾米机、饲料粉碎机、喷灌机、水泵、变压器等农业机械,还为农机具提供维修服务,做到“大修不出社,小修不出队”。同年,萧山县设立1家土化肥厂,1977年增加到8家,生产“六六六”粉等农药。1979年开始生产化学肥料,设立了11家化学肥料厂,生产乐果等化学农药。社队企业的资金支持和物质支持促进了萧山县的农业现代化。
社队企业生产的许多产品,在萧山县同种类型的产品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具体如表3所示。
资料来源:《萧山乡镇企业志(1958—1985)》,萧山县乡镇企业志编纂组1989年编印,第51—52页。
其中,不少产品技术上的含金量高,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供应,有的还先后获得市、省高品质的产品称号,行销海内外。如萧山万向节厂所生产的“钱潮牌”万向节,质量居于国内同种类型的产品第一。萧山五金工具厂生产的“钻石牌”花色钳,畅销亚洲、美洲国家。此外,萧山管道工具厂生产的“钱江牌”管子绞板、杭州曲轴厂生产的“萧曲牌”EQ-140曲轴、萧山汽车制动机厂生产的“湘湖牌”汽车制动器均为浙江省优质产品。
(三)既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又发展壮大了公社和大队集体经济,推动了集体事业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中国农村出现1亿多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社队企业在转移剩余劳动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1981—1983年,全国社队企业吸纳的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占比分别是8.57%、9.17%、9.24%。同时期,萧山县社队企业吸纳的劳动力占全县农业劳动力总数的占比分别是19.61%、21.41%、24.31%。萧山县社队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但远高于全国中等水准,而且还在逐步扩大。社队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20世纪70年代,年均400多元的工资,对农民而言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红山农场1984年人均收入达3194元,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萧山县社队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消化、就地安排,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为建设繁荣富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开辟了灿烂的前景。
与此同时,社队企业的发展壮大了公社和大队集体经济。1979年,全国社队企业总收入占人民公社三级总收入的比重为29.9%。萧山县社队企业收入占人民公社三级总收入比重达41.74%,远高于全国中等水准。公社和大队利用集体资金兴办农村社会福利事业,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1981—1984年,萧山县各公社从集体经济积累中拿出834万元,用于建设影剧院、会场、文娱中心、敬老院、卫生院和支付民办教师工资、计划生育补助、征兵补助等,推动了萧山县农村集体事业的发展。
社队企业特别是社办企业一般集中于公社驻地,这一些地方本是当地的政治、文化中心,人员相对集中,社队企业兴起后,这一些地方又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物资集散地、生活资料供应和交通运输中心,再加上社队企业部分利润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了萧山县小城镇的形成、促进了小城镇的建设。例如,义桥镇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投资约100万元,“新建了1300个座位的影剧院,新建日供水量500吨的自来水厂,建水泥街道面400多公尺,新建教育楼2700多平方米。教师宿舍1300多平方米”。到1984年,除3个县属建制镇外,2000人以上的农村集镇就有20个,有的集镇还发展成为专业特色的名镇,如新街是著名的花卉苗木镇、河上是有名的服装镇。可见,社队企业的兴起对萧山县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萧山县社队企业生产的很多产品销往国外。社队企业出口产品中历史最悠久的是义蓬、瓜沥两地食品加工厂所生产的“萧山萝卜干”,“特色是脆、香,味、色、形三者具备,是价廉、质美的大众化佐味佳品”,受到国内外食客的欢迎。“1962年出口15吨,1982年出口703吨,1983年460吨,1984年为464吨”。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萧山县出口的品种逐年增多。1985年,萧山县“有55个企业的产品出口。种类有:纺织品、机械、服装、食品、化工、工艺美术等,总销售额达1693万元”。萧山县社队企业积极生产出口产品,成为一支新的创汇生力军。
综上所述,萧山县社队企业之所以能在曲折中不断向前,除了充分的利用外部有利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萧山县社队企业主动汇入市场,练就了较强的市场驾驭能力;充分挖掘并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具有广阔市场空间和竞争力的产业;注重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了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培养了一批懂业务、善经营的人才,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萧山县社队企业形成了较强的自生能力。萧山县社队企业的产业体系颇具特色,以工业和建筑业为主体,农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为补充,保证了社队企业的长期发展。社队企业促进了萧山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农业现代化步伐,丰富了市场供应,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并增加了农民收入,助推了小城镇建设,为国家创造了外汇收入。尽管萧山县社队企业在发展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管理体制不顺畅、资源过度开发等,但瑕不掩瑜,社队企业的兴起与发展,不仅有力地促进了萧山县农业农村的发展,而且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易棉阳,经济学博士,教授,湖南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412008;曾蕙宇,硕士研究生,湖南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412008。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0年第6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