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leyu体育官方APP下载 作者:leyu体育官网入口 发表时间:2023-08-31 12:19:07
一年的时间,用坏了5把电钻、10余把铁锹,更换了1万多个钻头,2台发电机…………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数字组合起来,向人们讲述着一段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故事里,一位年过半百的普通农民,无论寒冬腊月还是烈日炎炎,每天坚持修路,用了一年的时间修成了一条4.5公里的“天梯之路”,他就是癞痢尖下人称现代“愚公”的王罗赞。
西泉村位于万家乡中南部,两条山冲组成,呈“V”形,而通往癞痢尖自古无路可走,上去一趟简直难于上青天,因此常年鲜有人上山。看到村民出行如此不便,王罗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便萌生了要修山路的想法。家境并不富裕的他,便把想法告诉了自己的妻子,出乎意料的是,妻子完全赞成他的想法。去年10月份,在外打工的王罗赞夫妻俩双双辞去了在市区厂里的工作,一个修路,一个照顾家庭,就这样开启了他们的修路之旅。
谈及修路的初衷,除了村民路难走外,朴实的王罗赞笑着和记者说:“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如今的生态探险游特别流行,我们西泉村坐落在癞痢尖脚下,从这里通往天池又是条近路,乡亲们本可通过发展旅游业走上致富之路的,奈何此处没有通畅的山路。”在王罗赞看来,村子要发展,老百姓要致富,不能仅仅靠政府的扶持,村民也要自己想办法,通过修山路便可打破这样的僵局,把西泉村带进旅游的经济圈内。
从下定决心修路的那天起,王罗赞就肩挑背扛,搬着石头一级一级的修路。于是,西泉村就有了这样一个场景:略微有些驼背的王罗赞,拿着电钻、双手布满伤口,小的石头用手搬,大的搬不动就敲碎了再搬,泥泞的小路日渐变得平整。时间长了,看到路铺平了、路好走了,村民都享受到了王罗赞修路为大家带来的种种好处,村民都开始自发的加入修路队伍,不要一分钱,不要一顿饭,只为能让大家走得舒服。
修路实际上并不容易。王罗赞说,刚开始修路的时候所用的材料多是从路边、沟里捡的一些碎砖头、砂石,后来就在路边的一些建筑施工工地捡一些建筑废料,有时他也会自己出钱购买水泥,那样填补的路面更结实。才短短一年,修路的村民就用坏了10余把铁锨,5把电钻,老茧爬满双手。如今,王罗赞已年过半百,仍在坑洼的山道上修路,熟悉他的乡亲们,都竖起大拇指,称他为“现代版的愚公”。
王罗赞笑着说,现在他的身体还很硬朗,丝毫没感觉到老,修路也只是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我就是想为大家做点事,因为没大学问、没啥技术,所以就想到了修路。以后也是,只要有需要,只要我还行,我都会坚持干下去,让大家走得舒服,走得安全。”正是这份朴实与坚持,才让王罗赞的事迹更显得真实和感人。
“修桥补路,积德行善”。这是人们经常提到的一种最朴实的道德观。这种朴实的道德观在王罗赞日复一日、一阶又一阶修筑的实际行动中诠释得令人感动、嘘唏不已。本来夫妻二人在外打工每年可挣几万块钱,安安稳稳过日子是不成问题的,但倔强的王罗赞仍然坚持自掏腰包,修建他的石阶路。
如今,一年过去了,4.5公里的石阶路已修筑完成。村民上山方便了,来村里旅游的客人也渐渐多了起来,吃饭、住宿,旅游经济让村民们感受到了实惠。看到现在的变化,本该高兴的王罗赞却又考虑到新的问题:天池作为现在比较火热的旅游景点,西泉村距离很近,修建好的石阶路虽然打通了前往癞痢尖的道路,但游客前往天池依然不是很方便,因此,修筑连通天池的新路很有必要。
今年修完路后,王罗赞便和共同修路的村民们商量好,再花两年时间,修筑一条5公里长、横向的山路连接天池,到那时,便可使西泉村真正成为旅游区位优势显著的绝佳之地。“当然,我现在也很担心接下来的工程,计划中的路不像前面修好的路那么容易寻找原材料,因为以前的上山路我们大家可以在道路两边找到石料,小块的直接用,大块的劈开也能够正常的使用,现在横向的路离石料较远,运输的工程量要大很多。”因为工程的难度增加,王罗赞和村民便把工期设想成两年。虽说有很多困难,但王罗赞和记者说,他们并不惧怕这一些难题,他们就算是拼了命也要把路修成。从王罗赞的眼里,记者读懂了什么是“愚公”。
编后:今年7月,王罗赞被评为“宣城好人”,他的故事,时刻在向人们传达着那份坚定和毅力。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炎炎七月,都没能阻挡王罗赞修路的步伐。他不计功名不计利益,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着价值。他的坚持和无私奉献,让人们看到了一种高尚的品格、一种坚持的境界。而他的善心善举也为村民树起了标杆,传递着“向善、奉献”力量,带动着乡村的文明风气,汇聚成乡村的最美风景。(责编:石泽凤)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一年的时间,用坏了5把电钻、10余把铁锹,更换了1万多个钻头,2台发电机…………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数字组合起来,向人们讲述着一段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故事里,一位年过半百的普通农民,无论寒冬腊月还是烈日炎炎,每天坚持修路,用了一年的时间修成了一条4.5公里的“天梯之路”,他就是癞痢尖下人称现代“愚公”的王罗赞。
西泉村位于万家乡中南部,两条山冲组成,呈“V”形,而通往癞痢尖自古无路可走,上去一趟简直难于上青天,因此常年鲜有人上山。看到村民出行如此不便,王罗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便萌生了要修山路的想法。家境并不富裕的他,便把想法告诉了自己的妻子,出乎意料的是,妻子完全赞成他的想法。去年10月份,在外打工的王罗赞夫妻俩双双辞去了在市区厂里的工作,一个修路,一个照顾家庭,就这样开启了他们的修路之旅。
谈及修路的初衷,除了村民路难走外,朴实的王罗赞笑着和记者说:“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如今的生态探险游特别流行,我们西泉村坐落在癞痢尖脚下,从这里通往天池又是条近路,乡亲们本可通过发展旅游业走上致富之路的,奈何此处没有通畅的山路。”在王罗赞看来,村子要发展,老百姓要致富,不能仅仅靠政府的扶持,村民也要自己想办法,通过修山路便可打破这样的僵局,把西泉村带进旅游的经济圈内。
从下定决心修路的那天起,王罗赞就肩挑背扛,搬着石头一级一级的修路。于是,西泉村就有了这样一个场景:略微有些驼背的王罗赞,拿着电钻、双手布满伤口,小的石头用手搬,大的搬不动就敲碎了再搬,泥泞的小路日渐变得平整。时间长了,看到路铺平了、路好走了,村民都享受到了王罗赞修路为大家带来的种种好处,村民都开始自发的加入修路队伍,不要一分钱,不要一顿饭,只为能让大家走得舒服。
修路实际上并不容易。王罗赞说,刚开始修路的时候所用的材料多是从路边、沟里捡的一些碎砖头、砂石,后来就在路边的一些建筑施工工地捡一些建筑废料,有时他也会自己出钱购买水泥,那样填补的路面更结实。才短短一年,修路的村民就用坏了10余把铁锨,5把电钻,老茧爬满双手。如今,王罗赞已年过半百,仍在坑洼的山道上修路,熟悉他的乡亲们,都竖起大拇指,称他为“现代版的愚公”。
王罗赞笑着说,现在他的身体还很硬朗,丝毫没感觉到老,修路也只是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我就是想为大家做点事,因为没大学问、没啥技术,所以就想到了修路。以后也是,只要有需要,只要我还行,我都会坚持干下去,让大家走得舒服,走得安全。”正是这份朴实与坚持,才让王罗赞的事迹更显得真实和感人。
“修桥补路,积德行善”。这是人们经常提到的一种最朴实的道德观。这种朴实的道德观在王罗赞日复一日、一阶又一阶修筑的实际行动中诠释得令人感动、嘘唏不已。本来夫妻二人在外打工每年可挣几万块钱,安安稳稳过日子是不成问题的,但倔强的王罗赞仍然坚持自掏腰包,修建他的石阶路。
如今,一年过去了,4.5公里的石阶路已修筑完成。村民上山方便了,来村里旅游的客人也渐渐多了起来,吃饭、住宿,旅游经济让村民们感受到了实惠。看到现在的变化,本该高兴的王罗赞却又考虑到新的问题:天池作为现在比较火热的旅游景点,西泉村距离很近,修建好的石阶路虽然打通了前往癞痢尖的道路,但游客前往天池依然不是很方便,因此,修筑连通天池的新路很有必要。
今年修完路后,王罗赞便和共同修路的村民们商量好,再花两年时间,修筑一条5公里长、横向的山路连接天池,到那时,便可使西泉村真正成为旅游区位优势显著的绝佳之地。“当然,我现在也很担心接下来的工程,计划中的路不像前面修好的路那么容易寻找原材料,因为以前的上山路我们大家可以在道路两边找到石料,小块的直接用,大块的劈开也能够正常的使用,现在横向的路离石料较远,运输的工程量要大很多。”因为工程的难度增加,王罗赞和村民便把工期设想成两年。虽说有很多困难,但王罗赞和记者说,他们并不惧怕这一些难题,他们就算是拼了命也要把路修成。从王罗赞的眼里,记者读懂了什么是“愚公”。
编后:今年7月,王罗赞被评为“宣城好人”,他的故事,时刻在向人们传达着那份坚定和毅力。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炎炎七月,都没能阻挡王罗赞修路的步伐。他不计功名不计利益,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着价值。他的坚持和无私奉献,让人们看到了一种高尚的品格、一种坚持的境界。而他的善心善举也为村民树起了标杆,传递着“向善、奉献”力量,带动着乡村的文明风气,汇聚成乡村的最美风景。(责编:石泽凤)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