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二公司工会持续推进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通过搭建集智创新攻坚平台,开展工作室内部攻关、结对共进活动,实施创新课题季跟进等系列举措,不断激发职工创新潜能,凝聚职工创新合力,以成果研发助力施工管理提质增效,为公司发展蓄满创新“活水”。
“大口径管道管口等分时用传统钢卷尺测量,精确度不高,连头成功率很受影响……”邵洪波创新工作室在集智创新攻坚平台上收到了来自员工的求助。
工作室第一时间召开碰头会,展开头脑风暴,商量解决思路。团队充分的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大量调研分析论证,最终成功研发大口径管口激光等分仪。与传统钢卷尺测量相比,该成果用时仅为原来的5%,做到一次等分定位精准,大幅度的提升了施工质量。
“大口径管口激光等分仪填补了国内外大口径管口等分的空白,在施工中特别受欢迎,先后在公司管工培训、中俄东线等项目应用推广,通过质量提升,减少了材料浪费,3年就节省本金上百万元。”工作室带头人邵洪波谈到成果应用情况自豪地说。
近年来,邵洪波创新工作室完成全尺寸变径管圈对口器等11项创新成果,为企业解决“卡脖子”难题42项。工作室先后获评河北省劳模创新工作室、江苏省大师工作室、集团公司专家工作室、集团公司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河北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
在乌干达项目施工中,为达到业主要求,即管道组对时3根铝制桥架对齐最大公差为3毫米,需将起吊后的管道进行旋转。然而,现有的内对口器没办法实现管道起吊后角度调整功能。公司急需研发一种装置,保证该项目施工顺利推进,吴大伟创新工作室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一拿到这个课题,我先搜集了有关的资料,发现国内外管道安装中,不需要对钢管进行角度调节,市面上就没有管道旋转设备销售。”工作室带头人吴大伟谈及攻关前期毫无经验可借鉴,不由得面露难色。
再难的关卡,也阻挡不了创新的步伐。吴大伟创新工作室全员加班加点想方案、做设计,定期召开碰头会,讨论方案的可行性,不断推翻重来、优化改进,历时3个月,第一台液压旋管装置样机终于完成了。第一次试验,机组员工反映样机太高不好用,给工作室浇了一盆冷水。创新团队天天守在试验场,反复试验、优化结构、重选材料,将装置的高度从原来的1.3米降低到0.8米。
改进后的装置,不仅能实现钢管的旋转功能,满足管口在对中时的精确需求,解决了施工的燃眉之急,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获得了机组和专家的一致好评。目前,工作室研发完成的旋管装置已经量化生产,第一批装置将抵达乌干达投用。
近年来,吴大伟创新工作室攻关完成9项创新成果,其中,金口连头自动焊装备在西气东输四线标段试验成功,打通了管道线路全场景自动焊施工的最后一道关卡;双连管工厂化预制生产线实现了自动化流水施工,在行业内首次规模化应用,提高焊接工效1.5倍。
“有了你们两家工作室研发的创新成果,我们再也用不着担心视频监控和数字化采集设备的充电问题了。”这个被一线员工点赞的太阳能全自动充电装置,正是二公司职工创新工作室结对共进活动的成果。
最初,培华团队创新工作室未解决设备闲置的电瓶严重亏电、电瓶报废维修成本增加等问题,研制了大型机械设备电瓶太阳能全自动充电装置。当他们与杨延勋创新工作室结对后,了解到视频监控及数字化采集设备上的电源每天都要拆卸下来带回营地夜里充电,不但费时费力,还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联手改进,说干就干。杨延勋工作室成员在施工一线,负责现场应用、反馈现场情况,培华团队创新工作室成员负责在原有太阳能充电装置上根据现场实际,改进充电系统。在双方密切配合下,太阳能全自动充电装置拓展了应用场景范围,不仅消除了在营地充电的安全风险隐患,还能实现智能化自动充电。
二公司工会通过开展职工创新工作室结对共进活动,有效提升了工作室建设水平,放大了创新工作室合力,解决了焊接中多种因素造成的质量缺陷、发电机组配电柜外观尺寸过大、原设计安装不稳固等问题,让成果更接近施工生产,更具有实用价值,营造了集智创新、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管道工鞋的“独白”……看完泪目了通往幸福之路!我要为“一带一路”出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