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leyu体育官方APP下载 作者:leyu体育官网入口 发表时间:2023-10-26 02:08:29
1976年9月9日零时十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一代伟人同志永远地闭上了他的双眼。
18日,主席的追悼会在广场隆重举行,当天深夜,众人将装有主席遗体的水晶棺慢慢移到一辆迎灵红旗轿车上,之后主席的遗体随着灵车远行,永远离开了他所挚爱的故土。
而这辆送主席最后一程的灵车,背后也有一段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所以本期,我们就打开那本尘封的档案,深挖下主席灵车的制作的完整过程,看看这辆承载着全国人民哀思的汽车,背后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
在1970年之前,主席的身体十分健康,在1966年,他还曾以73岁的高龄横渡长江,然而跟着时间的推移,岁月也开始侵蚀这位为共和国操碎心的老人!
1972年1月10日,在陈毅元帅的追悼大会上,临时决定参加的主席由于时间紧急,只在睡袍上套了一件灰呢大衣,要知道那年的北京冬天异常寒冷,难免让他受到了寒气的侵袭,出现了肺部感染。
这是主席那么多年以来,第一次换上了如此严重的疾病,此后几年,医疗小组对主席的健康情况做了全方位的监测,而主席的身体健康情况也趋于稳定。
1975深秋,主席的病情出现反复,气喘加重、言语不清、吞咽功能也出现了问题,医疗小组提出通过加胃管的方式来增加营养。
但主席认为增加胃管会给工作带来不便,于是拒绝了医生的提议。到了1976年5月11日,第一出现了可怕的心肌梗塞。
9月8日入夜后不久,毛主席突然感到心口不适,随即陷入了昏迷之中,医护人员连忙展开了抢救。
他们用尽了浑身解数,所有人紧紧盯着心电仪上那条不断波动的曲线,忽然,曲线变成了一条骇人的直线分,一代伟人的心脏,就此停止了跳动。
1976年9月9日白天,有关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到了北京汽车修理四厂,在听到这一条消息后,众人一时愕然。
他们实在是想不到前几年还来四厂视察工作的伟人会走得如此突然,一时间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为了寄托哀思,汽修四厂的工人们找来了建材,在厂区中心的广场上搭起了一个灵堂。就在众人组织悼念活动的时候,一辆吉普车飞速驶入了厂区。
从车上下来了几位身着中山装,领导模样的男子,他们向厂区领导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下达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任务:
要求他们将一辆在唐山大地震期间为主席提供办公、医疗用的红旗医疗车,在追悼会举行之前改造成一辆具有遗体保护功能的灵车,用以专门安放和运送毛主席的遗体。
其实之所以选择汽修四厂作为主席灵车的制造方,是因为这里的工人有足够的经验。说起这件事,还要从1976年初说起!在周总理逝世前,
中央级别的领导人逝世后,并没有专门运送遗体的灵车,而运送灵柩也大多是用“解放”牌卡车,然后辅以简单的配饰。
而这项不成文的规定在1975年却出现了改变!在当年冬季的某一天,正在进行日常生产和维修工作的汽修四厂接到了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
要求该厂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制造出一台具有后开车门,车厢里配有滑轨、驾驶室还要和车厢分割开来的“640型单机客车”。
在接到任务后,工人们都一头雾水,他们都不知道为啥上面要求生产这种类型的车辆,但时间短,任务急,容不得工人们过多思考,他们只能加班加点,赶在截止日前完成任务。
几天后,在众人的殷切“期盼”中,一辆崭新的汽车从流水线上缓缓驶出,高端气派的新款“640型单机客车”问世了。
这种新车的问世,取代了当时北京马路上行驶的“五七型”客车,是一款完全脱离外国图纸,由中国人独立建造的公共汽车。
看到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工人们很是欣喜,也一直在讨论这辆新车的用途,但残酷的现实很快就打破了他们美好的期盼。
1976年1月8日,为新中国操劳一生的周总理离世,三天后,首都人民自发聚集到北京长安街,送总理最后一程。
那一天,天空灰蒙蒙的,又阴又冷,似乎老天也在为总理的离世而哭泣,夜幕降下之后,几辆先导车缓缓开来,紧跟在先导车后面的是载着总理棺木的灵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象征哀思的白花。
当灵车驶过正在默哀的汽修四厂干部和工人们所在的区域时,众人不由一怔,原来这台灵车正是他们耗时几日打造出来的新型客车。
一时间,他们心内五味杂陈,复杂的情绪瞬间涌上了心头,情感的交织再也抑制不住,眼泪如决堤的洪水一般涌了出来。
而如今,让他们再度肩负这一繁重的任务,对于工人们而言,无论如何都要将这件事做好,做细。
所以在任务宣布后,汽修四厂的2000多名员工眼含热泪,纷纷前往厂部请战,坚决要求为制造伟人的灵车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哪怕只是镶嵌一颗螺丝,给车面上一道油漆,也不枉这人生一遭了。
面对如雪花一般的请战书,汽修四厂的领导立刻召开了相关会议,从之前为总理打造的灵车的工人中挑出几位技艺精湛,经验比较丰富的师傅,组成了几个全新的“战斗小组”,采用轮番作业的三班倒工作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些伟大的政治任务之中。
众所周知,主席去世的时候,新中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上到厂区领导,下至参与建造工作的普通工人,任何一个人都绷紧了自己的神经,生怕别有用心之人混入厂区,对这台汽车进行破坏,如果出现突发状况,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了安全起见,厂区领导找到了负责监督此项任务的相关负责人,研究此项工程的安全问题。
经过一番地商讨后,负责人决定将灵车的生产车间放到远离主厂区的郊外工厂。同时为保障改装活动不被外界相关事务所打扰,军方特意派出了一支荷枪实弹的卫兵,日夜守护在生产车间旁边,严防可疑人士的混入。
而在生产工人的管理上,负责人和厂领导也是绞尽脑汁,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办法,要求每位工人在上工的时候,必须要携带工作证进入生产车间,但工作证上并没有工人的姓名,只有对应的编号。
每个编号对应进行倒班的三名工人,每当一名工人下班时,另一班的工人就要提前到达厂区门口,寻找自我的“拍档”,下班的工人将工作证交给即将参加生产活动的工人,这样就有效杜绝了工作证流失的风险。
准备工作做好了,“战斗小组”开入了生产车间,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生产任务。鉴于灵车的改造时间十分紧迫,在生产活动进行的第二天,为了获得最准确的数据,确定最后的生产图纸,时任厂长被特别获准到主席的遗体之前做测量工作。
对于厂长而言,上一次亲眼见到毛主席还是在几年前的广场上,想不到自己人生中第二次见毛主席,居然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
虽然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但在见到主席遗体的那一刻,厂长的心绪还是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蹒跚地走到主席的遗体前,望着棺内安稳躺着的伟人,不敢相信这位拯救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竟然会走得那么突然。
伤感的情绪不断冲击他内心的防线,虽然他几度停下测量工作,大口喘着粗气,试图平复自己的心绪,但一个伤心过度的人是没办法真正压抑自己的。
事后,厂长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讲起了这段往事,当他拿起钢尺的测量的时候,眼前早已泪水弄得朦胧一片,只能频频中止工作,擦拭自己的脸上的泪渍。
除了伤感的情绪外,他甚至会出现了幻觉,一度认为躺在棺中的主席只是睡着了,担心自己的“毛手毛脚”会打扰老人家休息,沉重的精神压力下,惊觉自己的手脚已经不听自己的使唤,最后是在卫士们的协助之下,才完成了测量尺寸的工作。
在获得了准确的数据后,厂里的设计师很快就拿出了灵车整体的设计图纸,工人们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相关工作。
在那个年代,灵车的制造方式比较独立,不能根据流水线进行模块化生产,不仅要对汽车车厢布局要进行大的改造,还要安装各种各样的配饰,所以灵车的车身上有必要进行大规模的打孔工作,用以拧进支撑相关配件的螺丝。
在打孔过程中,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出现电钻头不小心折断在钻孔中,导致车身出现瑕疵,增加工人的们的工作量,所有参与打孔工作的工人们扔掉了手上的电钻,选择老式钻头进行人工打孔作业。
此时虽然已是秋季,但正值秋老虎嚣张的时候,整个车间闷热异常,参与生产任务的工人们穿着不怎么透气的工作服,这更是增加了作业难度,不少工人们手都拧出了血泡。
但任务紧急,受伤的工人们顾不上疼痛,咬咬牙简易地处理一下后,就重新再回到生产线上,在“战斗小组”的不懈努力下,一枚枚寄托工人们哀思的螺丝钉镶嵌在灵车的各个角落,灵车的框架终于完成了。
在基础的工作结束后,负责内部设备改装的战斗小组进入了战场,灵车和普通车辆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在车厢内部安置温度调节装置。
一般来说,灵车存放棺木的区域至少要保证在2摄氏度以下,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这将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于是,厂领导特意请来了一位负责北京各大重要场所空调的技工师傅,按照灵车比例制作了一个保持低温的恒温装置。
解决了灵车温度问题后,另一个难题接踵而至,毕竟灵车也需要司机师傅驾驶,恒久低温会对司机师傅的身体造成影响,从而会影响驾驶过程的稳定性。因此就需要用特别的材料隔开两个区域。
在隔断材料的选择上,生产任务负责人选择聚苯乙烯作为隔板的填充材料,但厂里的老师傅们缺少处理这种新型石油化学工业材料的相关经验,只能从大庆油田找一位负责管道冷却的工人,用对管道喷涂的方式完成了隔离挡板的填充,提升了灵车的隔温性能。
攻克最为艰苦的难关之后,灵车的生产也进入到了最后的配饰阶段。为此,负责人找到北郊木材厂,让他们在木材里挑选几块质量达标的三合板。
工人们生怕打蜡机不够精细,干脆找来老工人进行手工打蜡,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三合板在运送过程中完好无损,不出现剐蹭现象。
工人们干脆直接站在车厢里,用手攥住立在车厢中的三合板,充当人体支架,保证板材完好无损。
在多家单位联袂合作,无数工人所付出的汗水和心血之后,灵车终于完成了制造,进入到了试车阶段。
当灵车从流水线上开下的那一刻,在场所有工人都屏住了呼吸,突然,一位耳尖的老师傅听到车内冷风出口附近有一丝轻微的共振,这本是无伤大雅的小毛病,但工人们觉得小小的噪声,都会影响到主席的安眠。
于是,众人又将灵车放回到了生产线上,以最快的速度拆掉了全车所有的封刀,在每一个钻孔里面都垫上了密闭性极佳的海军呢。这样一来,由轻微共振产生的噪音彻底消失。
最后,在毛主席追悼会前两天的一个傍晚,工人们完成了所有的检查,确定没有一点瑕疵之后,这辆承载着数千人心血的轿车正式宣告完工。
那一天,汽修四厂的工人们全都来到了生产车间,望着这辆即将运输主席遗体的灵车,众人百感交集,可以说在技术层面上,这辆车是全国最先进的汽车之一,蕴含了无数汽车人的心血。
但在精神层面上,这辆车承载了全体中国人对祖国的哀思,一种原因是达成目标,开创里程碑的喜悦,一种原因是对伟人离世的痛心。一时间,复杂的情感又一次涌上了心头。
在灵车启动的那一刻,只听到车间内部哭声一片,工人们都用随手携带的手帕和衣袖,擦拭自己的脸上的泪水。
当灵车缓缓驶出车间后,映入眼前的是一面阻隔道路的围墙,当司机师傅准备绕行时,工人们将他拦了下来,毕竟再怎么出色的司机师傅,也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一定要保证灵车毫发无损。
厂领导让司机师傅将车先停在原地,招呼工人们去库房里去拿工具,七手八脚将这面行车路线的墙壁拆毁。
灵车缓缓驶出了汽修四厂的大门,向停放主席遗体的地方开去。沿途,到处都是打听到相关讯息赶来送行的百姓,到处都是低声啜泣的人群。
1976年9月18日,百万群众聚在广场前,参加主席的追悼会,这一天,山河同悲,天地动容。
在哀乐响起的那一刻,全场悲痛情绪到达了顶点。在短短20分钟内,就有3000多人昏厥在了现场,其余人也早已泣不成声。
其中和毛主席并肩作战数十年的战友罗瑞卿,不顾自己身上严重的伤病,坐着轮椅来到了追悼会现场。
见到遗容的那一刻,罗瑞卿实在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悲痛之情,嚎啕大哭起来。由于过度悲痛,导致将军的冠心病复发,当场昏死过去。
而那辆承载这中国汽车人心血的灵车,属于它的历史使命还未结束。1977年5月4日,是值得全中国人铭记的一天。
这一天,供全人类瞻仰主席遗容的毛主席纪念堂建成。同年8月20日,这台灵车通过改装后,载着毛主席的遗体来到了纪念堂中,放入事先备好的水晶棺中。
此时此刻,灵车也结束他的使命,被封存在纪念堂之中,封存着他辉煌的“职业生涯”,向世人们阐述那段历史,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身后之事。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加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1976年9月9日零时十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一代伟人同志永远地闭上了他的双眼。
18日,主席的追悼会在广场隆重举行,当天深夜,众人将装有主席遗体的水晶棺慢慢移到一辆迎灵红旗轿车上,之后主席的遗体随着灵车远行,永远离开了他所挚爱的故土。
而这辆送主席最后一程的灵车,背后也有一段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所以本期,我们就打开那本尘封的档案,深挖下主席灵车的制作的完整过程,看看这辆承载着全国人民哀思的汽车,背后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
在1970年之前,主席的身体十分健康,在1966年,他还曾以73岁的高龄横渡长江,然而跟着时间的推移,岁月也开始侵蚀这位为共和国操碎心的老人!
1972年1月10日,在陈毅元帅的追悼大会上,临时决定参加的主席由于时间紧急,只在睡袍上套了一件灰呢大衣,要知道那年的北京冬天异常寒冷,难免让他受到了寒气的侵袭,出现了肺部感染。
这是主席那么多年以来,第一次换上了如此严重的疾病,此后几年,医疗小组对主席的健康情况做了全方位的监测,而主席的身体健康情况也趋于稳定。
1975深秋,主席的病情出现反复,气喘加重、言语不清、吞咽功能也出现了问题,医疗小组提出通过加胃管的方式来增加营养。
但主席认为增加胃管会给工作带来不便,于是拒绝了医生的提议。到了1976年5月11日,第一出现了可怕的心肌梗塞。
9月8日入夜后不久,毛主席突然感到心口不适,随即陷入了昏迷之中,医护人员连忙展开了抢救。
他们用尽了浑身解数,所有人紧紧盯着心电仪上那条不断波动的曲线,忽然,曲线变成了一条骇人的直线分,一代伟人的心脏,就此停止了跳动。
1976年9月9日白天,有关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到了北京汽车修理四厂,在听到这一条消息后,众人一时愕然。
他们实在是想不到前几年还来四厂视察工作的伟人会走得如此突然,一时间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为了寄托哀思,汽修四厂的工人们找来了建材,在厂区中心的广场上搭起了一个灵堂。就在众人组织悼念活动的时候,一辆吉普车飞速驶入了厂区。
从车上下来了几位身着中山装,领导模样的男子,他们向厂区领导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下达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任务:
要求他们将一辆在唐山大地震期间为主席提供办公、医疗用的红旗医疗车,在追悼会举行之前改造成一辆具有遗体保护功能的灵车,用以专门安放和运送毛主席的遗体。
其实之所以选择汽修四厂作为主席灵车的制造方,是因为这里的工人有足够的经验。说起这件事,还要从1976年初说起!在周总理逝世前,
中央级别的领导人逝世后,并没有专门运送遗体的灵车,而运送灵柩也大多是用“解放”牌卡车,然后辅以简单的配饰。
而这项不成文的规定在1975年却出现了改变!在当年冬季的某一天,正在进行日常生产和维修工作的汽修四厂接到了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
要求该厂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制造出一台具有后开车门,车厢里配有滑轨、驾驶室还要和车厢分割开来的“640型单机客车”。
在接到任务后,工人们都一头雾水,他们都不知道为啥上面要求生产这种类型的车辆,但时间短,任务急,容不得工人们过多思考,他们只能加班加点,赶在截止日前完成任务。
几天后,在众人的殷切“期盼”中,一辆崭新的汽车从流水线上缓缓驶出,高端气派的新款“640型单机客车”问世了。
这种新车的问世,取代了当时北京马路上行驶的“五七型”客车,是一款完全脱离外国图纸,由中国人独立建造的公共汽车。
看到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工人们很是欣喜,也一直在讨论这辆新车的用途,但残酷的现实很快就打破了他们美好的期盼。
1976年1月8日,为新中国操劳一生的周总理离世,三天后,首都人民自发聚集到北京长安街,送总理最后一程。
那一天,天空灰蒙蒙的,又阴又冷,似乎老天也在为总理的离世而哭泣,夜幕降下之后,几辆先导车缓缓开来,紧跟在先导车后面的是载着总理棺木的灵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象征哀思的白花。
当灵车驶过正在默哀的汽修四厂干部和工人们所在的区域时,众人不由一怔,原来这台灵车正是他们耗时几日打造出来的新型客车。
一时间,他们心内五味杂陈,复杂的情绪瞬间涌上了心头,情感的交织再也抑制不住,眼泪如决堤的洪水一般涌了出来。
而如今,让他们再度肩负这一繁重的任务,对于工人们而言,无论如何都要将这件事做好,做细。
所以在任务宣布后,汽修四厂的2000多名员工眼含热泪,纷纷前往厂部请战,坚决要求为制造伟人的灵车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哪怕只是镶嵌一颗螺丝,给车面上一道油漆,也不枉这人生一遭了。
面对如雪花一般的请战书,汽修四厂的领导立刻召开了相关会议,从之前为总理打造的灵车的工人中挑出几位技艺精湛,经验比较丰富的师傅,组成了几个全新的“战斗小组”,采用轮番作业的三班倒工作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些伟大的政治任务之中。
众所周知,主席去世的时候,新中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上到厂区领导,下至参与建造工作的普通工人,任何一个人都绷紧了自己的神经,生怕别有用心之人混入厂区,对这台汽车进行破坏,如果出现突发状况,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了安全起见,厂区领导找到了负责监督此项任务的相关负责人,研究此项工程的安全问题。
经过一番地商讨后,负责人决定将灵车的生产车间放到远离主厂区的郊外工厂。同时为保障改装活动不被外界相关事务所打扰,军方特意派出了一支荷枪实弹的卫兵,日夜守护在生产车间旁边,严防可疑人士的混入。
而在生产工人的管理上,负责人和厂领导也是绞尽脑汁,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办法,要求每位工人在上工的时候,必须要携带工作证进入生产车间,但工作证上并没有工人的姓名,只有对应的编号。
每个编号对应进行倒班的三名工人,每当一名工人下班时,另一班的工人就要提前到达厂区门口,寻找自我的“拍档”,下班的工人将工作证交给即将参加生产活动的工人,这样就有效杜绝了工作证流失的风险。
准备工作做好了,“战斗小组”开入了生产车间,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生产任务。鉴于灵车的改造时间十分紧迫,在生产活动进行的第二天,为了获得最准确的数据,确定最后的生产图纸,时任厂长被特别获准到主席的遗体之前做测量工作。
对于厂长而言,上一次亲眼见到毛主席还是在几年前的广场上,想不到自己人生中第二次见毛主席,居然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
虽然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但在见到主席遗体的那一刻,厂长的心绪还是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蹒跚地走到主席的遗体前,望着棺内安稳躺着的伟人,不敢相信这位拯救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竟然会走得那么突然。
伤感的情绪不断冲击他内心的防线,虽然他几度停下测量工作,大口喘着粗气,试图平复自己的心绪,但一个伤心过度的人是没办法真正压抑自己的。
事后,厂长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讲起了这段往事,当他拿起钢尺的测量的时候,眼前早已泪水弄得朦胧一片,只能频频中止工作,擦拭自己的脸上的泪渍。
除了伤感的情绪外,他甚至会出现了幻觉,一度认为躺在棺中的主席只是睡着了,担心自己的“毛手毛脚”会打扰老人家休息,沉重的精神压力下,惊觉自己的手脚已经不听自己的使唤,最后是在卫士们的协助之下,才完成了测量尺寸的工作。
在获得了准确的数据后,厂里的设计师很快就拿出了灵车整体的设计图纸,工人们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相关工作。
在那个年代,灵车的制造方式比较独立,不能根据流水线进行模块化生产,不仅要对汽车车厢布局要进行大的改造,还要安装各种各样的配饰,所以灵车的车身上有必要进行大规模的打孔工作,用以拧进支撑相关配件的螺丝。
在打孔过程中,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出现电钻头不小心折断在钻孔中,导致车身出现瑕疵,增加工人的们的工作量,所有参与打孔工作的工人们扔掉了手上的电钻,选择老式钻头进行人工打孔作业。
此时虽然已是秋季,但正值秋老虎嚣张的时候,整个车间闷热异常,参与生产任务的工人们穿着不怎么透气的工作服,这更是增加了作业难度,不少工人们手都拧出了血泡。
但任务紧急,受伤的工人们顾不上疼痛,咬咬牙简易地处理一下后,就重新再回到生产线上,在“战斗小组”的不懈努力下,一枚枚寄托工人们哀思的螺丝钉镶嵌在灵车的各个角落,灵车的框架终于完成了。
在基础的工作结束后,负责内部设备改装的战斗小组进入了战场,灵车和普通车辆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在车厢内部安置温度调节装置。
一般来说,灵车存放棺木的区域至少要保证在2摄氏度以下,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这将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于是,厂领导特意请来了一位负责北京各大重要场所空调的技工师傅,按照灵车比例制作了一个保持低温的恒温装置。
解决了灵车温度问题后,另一个难题接踵而至,毕竟灵车也需要司机师傅驾驶,恒久低温会对司机师傅的身体造成影响,从而会影响驾驶过程的稳定性。因此就需要用特别的材料隔开两个区域。
在隔断材料的选择上,生产任务负责人选择聚苯乙烯作为隔板的填充材料,但厂里的老师傅们缺少处理这种新型石油化学工业材料的相关经验,只能从大庆油田找一位负责管道冷却的工人,用对管道喷涂的方式完成了隔离挡板的填充,提升了灵车的隔温性能。
攻克最为艰苦的难关之后,灵车的生产也进入到了最后的配饰阶段。为此,负责人找到北郊木材厂,让他们在木材里挑选几块质量达标的三合板。
工人们生怕打蜡机不够精细,干脆找来老工人进行手工打蜡,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三合板在运送过程中完好无损,不出现剐蹭现象。
工人们干脆直接站在车厢里,用手攥住立在车厢中的三合板,充当人体支架,保证板材完好无损。
在多家单位联袂合作,无数工人所付出的汗水和心血之后,灵车终于完成了制造,进入到了试车阶段。
当灵车从流水线上开下的那一刻,在场所有工人都屏住了呼吸,突然,一位耳尖的老师傅听到车内冷风出口附近有一丝轻微的共振,这本是无伤大雅的小毛病,但工人们觉得小小的噪声,都会影响到主席的安眠。
于是,众人又将灵车放回到了生产线上,以最快的速度拆掉了全车所有的封刀,在每一个钻孔里面都垫上了密闭性极佳的海军呢。这样一来,由轻微共振产生的噪音彻底消失。
最后,在毛主席追悼会前两天的一个傍晚,工人们完成了所有的检查,确定没有一点瑕疵之后,这辆承载着数千人心血的轿车正式宣告完工。
那一天,汽修四厂的工人们全都来到了生产车间,望着这辆即将运输主席遗体的灵车,众人百感交集,可以说在技术层面上,这辆车是全国最先进的汽车之一,蕴含了无数汽车人的心血。
但在精神层面上,这辆车承载了全体中国人对祖国的哀思,一种原因是达成目标,开创里程碑的喜悦,一种原因是对伟人离世的痛心。一时间,复杂的情感又一次涌上了心头。
在灵车启动的那一刻,只听到车间内部哭声一片,工人们都用随手携带的手帕和衣袖,擦拭自己的脸上的泪水。
当灵车缓缓驶出车间后,映入眼前的是一面阻隔道路的围墙,当司机师傅准备绕行时,工人们将他拦了下来,毕竟再怎么出色的司机师傅,也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一定要保证灵车毫发无损。
厂领导让司机师傅将车先停在原地,招呼工人们去库房里去拿工具,七手八脚将这面行车路线的墙壁拆毁。
灵车缓缓驶出了汽修四厂的大门,向停放主席遗体的地方开去。沿途,到处都是打听到相关讯息赶来送行的百姓,到处都是低声啜泣的人群。
1976年9月18日,百万群众聚在广场前,参加主席的追悼会,这一天,山河同悲,天地动容。
在哀乐响起的那一刻,全场悲痛情绪到达了顶点。在短短20分钟内,就有3000多人昏厥在了现场,其余人也早已泣不成声。
其中和毛主席并肩作战数十年的战友罗瑞卿,不顾自己身上严重的伤病,坐着轮椅来到了追悼会现场。
见到遗容的那一刻,罗瑞卿实在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悲痛之情,嚎啕大哭起来。由于过度悲痛,导致将军的冠心病复发,当场昏死过去。
而那辆承载这中国汽车人心血的灵车,属于它的历史使命还未结束。1977年5月4日,是值得全中国人铭记的一天。
这一天,供全人类瞻仰主席遗容的毛主席纪念堂建成。同年8月20日,这台灵车通过改装后,载着毛主席的遗体来到了纪念堂中,放入事先备好的水晶棺中。
此时此刻,灵车也结束他的使命,被封存在纪念堂之中,封存着他辉煌的“职业生涯”,向世人们阐述那段历史,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身后之事。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加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