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经常建议自己的狙击分队的队员在平时训练时就要把100米内的射表深深地记在脑海里,而且这张射表应该是狙击手亲手在不同距离、不同俯仰角上一枪一枪地打出来的,作者觉得没有打出过这种射表,就难以胜任公安特警的狙击任务。因为在现实情况中,公安特警狙击手执行任务中的射击距离往往不超过100米,而由于狙击枪上的瞄准镜是高出枪管轴线的,假如瞄准镜是归零在100米,那么在50米处的弹着点就会低于瞄准点几厘米,这样在瞄准歹徒的情况下却就极可能击中人质。因此狙击手必须清楚知道在不同距离上,瞄准点与弹着点的高度差。
如果是使用88式狙击步枪和85式狙击步枪的瞄准镜,由于其手轮调节的刻度不够细,在100米以内不同距离上进行精确射击时的就不方便随时调节高低。但即使是CS/LR4高精度狙击步枪所配套的方便微调的瞄准镜,但如果歹徒一直在移动中,射击距离也会不断发生明显的变化,这样往往也来不及调节手轮(见上一篇《公安特警狙击手与军队狙击手的区别》)。事实上,在国内就已发生过因为狙击手忽略了近距离射击弹着点偏低而导致人质误伤的事件。
所以,如果射手能亲手打出过这样的射表,不仅有助于掌握近距离射击技术,还可以在不调节手轮的情况下准确预报弹着点。
图1说明:上图中有两种归零方式。如图a的方式是在弹道曲线的顶点归零,图b的方式则是在弹道曲线上取两个交汇点。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假如在100米处归零,那么在50米时的弹道就会偏低,25米处弹道更低。如果歹徒在人质后面只暴露半个脑袋,这个高度差就可能会引起子弹没打中歹徒的脑袋而是打中人质。
图2说明:俯角射击举例,在这样的高度差有7米,直线式狙击步枪进行射击,弹着点会偏低约3cm左右。
图3说明:如图所见,对应图1、2的情况,当狙击手在近距离瞄准目标眉心位置时,则可能击嘴巴和鼻子。如果稍为向下偏一点,甚至有可能击中人质。而这还只是人质脑袋位寺歹徒侧边的情况,假如歹徒完全躲藏在人质后面只露出眼睛,可供瞄准的部位会更小。
狙击手要执行任务,肯定不是只带上枪和弹就足够,还有许多辅助器材能帮助他达成目标。这些辅助器材包括什么呢?不同的狙击手可能有不同的见解,比如很多人都觉得应带测距仪,可配合射表使用。但测风之类的其他仪器通常用不上,因为这样近的距离里,即使是刮台风也来不及让弹道产生长距离的偏移(同样见上一篇《公安特警狙击手与军队狙击手的区别》)。其他的还有射击手套、带通讯功能的降噪耳机、背囊水袋或水壶之类的种种器材,很多人都明白这些辅助器材的作用。
不过在笔者的经验来看,还有一些器材,不是 每一次任务都用得上,但可根据现场的真实的情况来选择正真适合的辅助器材,来满足实战需要,比如笔者每次出动都会带上的辅助器材还包括:
首先,三脚架和米袋都是用来托架狙击步枪的,这一点想必《轻兵器》的读者们都能理解。在公安特警狙击手的实战当中其实是很少用到两脚架的,而米袋的稳定效果则是最好的,尤其是使用85式或88式狙击步枪时,米袋对提高这两种武器的射击精度帮助很大。事实上,王宝来教授所发明的“米袋技术”就是一种精确射击技术,米袋并非普通读者想像中的“仅仅是依托物”而矣,它的基本功能是提高射击精度。至于要带上不一样的规格的米袋,则是为了应对不同的战术动作需要。
但米袋一般是依托在高出地面的地形地物上,如果现场没有合适架枪的地形地物时,就可通过三脚架。
至于双面魔术贴挂枪带,则是笔者自己的一个“小手工”,它可以把狙击步枪稳定地固定在灯柱、电线杆、树干之类的柱形物体上。有时候,狙击手选择的狙击位置、角度非常完美,但却没有架枪的平台,但如果恰好现场有一些稳固的柱形物,便可通过这种带子来稳定了。
玻璃刀是在你选定的狙击位置恰好是在玻璃的后面时使用的,玻璃的反光固定可以隐蔽你的位置,但先切割出一个小孔供子弹通过,比起靠子弹自己打穿玻璃要好得多。
看到“马扎”二字,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搞笑。但笔者曾经有一次实战经历,在到达一个角度和距离都最佳的狙击位置后,却发现枪只能架在一个公共垃圾箱的顶部,但那个高度只能用半蹲或单膝跪的姿势才能据枪。但这样的姿势维持了十来分钟就受不了,双腿开始发抖。这时,幸好有另一名队员及时提供了他的一只脚顶着笔者的臀部,当一沾着东西立马有“踏实”的感觉。从此以后,笔者就预备了一张马扎,每次出动时都会带上,必要时有奇效。
图5说明:这种“战术监视凳”[二哈]的装备实际上并不会占太多空间与重量,带上了未必每次都用得上,但总比需要时却得不到要好。
至于便服,自然是伪装时需要的,这在笔者以前在《轻兵器》发表过的文章《细节决定成败--公安特警狙击手在任务前的准备》和《公安特警狙击手与军队狙击手的区别》中都有提到过。
所有这些辅助器材最好是平时就预先备好,放在背囊里。当紧急出动时拿上背囊就走。这些辅助器材其实不一定每次任务都用得上,甚至有可以一辈子也用不上。然而,当现场环境真的需要你用到它,而却偏偏没带在身边时,就会影响在执行过程中的发挥。
狙击小组在制定狙击方案时,需要仔细考虑选位和伪装,及与其他警种的沟通,常常要制定几套方案供现场指挥选择,以保障成功处置的机会,给予现场指挥信心,使其尽快下决心果断处置。如果处置方案不完善、考虑得不周到,往往会说服不了领导,使领导迟迟不能果断处置,导致延误战机,失去最有利的处置时机,最后要到了人质的安全最危急的情况下,即使射击不利也不得不紧急开枪,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任务失败。国内发生过的一些狙击失败案例中,大多与此原因有关。
另外,在制定狙击方案时要同时考虑数种情况的处置方案,在国内曾有一起儿童劫持案,案发时是在马路边,当特警到达现场后不久,歹徒要求提供一辆汽车去市政府提请诉求,为稳住歹徒情绪,当时决定由警员假扮的司机开车来接载歹徒。而该起事情最终处置是在一个商场内寻到合适机会处置,从而成功地解救人质。这起案件从头到尾,先后经历了开放的公共场所劫持人质、移动中的交通工具内劫持人质、密闭的建筑物内劫持人质这三种情境。因此,特警狙击手在制定狙击方案时,不能光考虑眼前情形,要有多套处置预案。例如第一现场发生在公共场所,预案中要同时考虑室内解决的可能;第一现场发生在交通工具中,预案中也要考虑在开放场地射击的可能。
而多套预案的建立基础,则是需要依靠平时的实战训练。因此公安特警狙击手不能只在靶场练习,应模拟不同场景、不同案例进行练习或验证狙击战术的效果。只有经过这样贴近实战的训练,狙击手才有信心应对复杂多变的实战情形。
狙击补救措施通常应该在制定方案的时候就要考虑,作为一旦狙击失败时应急预案。但在狙击手就位后,往往需要根据观察到的新情况而作为调整。而且狙击补救不只是需要与其他狙击小组协同,往往也需要突击小组同时应变,如在狙击手开枪后立即冲上去制服。在国内外都发生过嫌疑犯被警方射击命中后,仍在向人质施暴的案例。如果突击小组事先已经接近,并随时准备在狙击手开枪的同时冲上去作相应的配合处置,那么人质的生命安全会更有保障。
所以即使狙击手极有信心向目标打出足以制停的一枪,但仍然需要有狙击补救措施。而狙击补救措施是需要各小组之间事先沟通好,并在制定狙击方案时要作为预案之一考虑进去。
从行动开始前到行动结束时,应尽可能的避免新闻媒体的插手,尤其是要围蔽新闻媒体进行现场直播。首先,这能够尽可能的防止新闻媒体对狙击手的干扰,其次可防止对歹徒造成的信息透明。在国外,有两起由于新闻媒体直播而导致营救失败的典型案例。一起是1972年德国幕尼黑奥运会上的人质劫持事件,另一起是2010发生在年菲律宾的香港旅游大巴人质劫持事件。前者是由于在电视直播上发现特警队员正伪装成运动员潜入奥运村而导致第一次营救中止,后者是由于劫持者在电视直播上得知政府与其家人谈判条件没达成,而开始伤害人质。
在互联网发达的年代,现场直播已经不限于电视这个媒体。比如笔者本人就也经历过两次有网络媒体直播现场的案例,直播主编两分钟更新一次现场情况,笔者在赶赴现场的车上,就已经通过手机了解了现场的不少信息。假如歹徒也恰好通过手机看到特警队员在现场的布置,就非常有可能事先对警方的营救进行针对性的防御。所以在事件得到解决之前,公安机关应封锁现场,尤其注意避开媒体现场直播公安特警的处置过程。
图9、10说明: 1972年幕尼黑事件中,德国警方假扮成运动员潜入奥运村时的电视直播画面,正是由于通过电视看到这一个场面,立即威胁要杀害人质,导致第一次解救行动无功而返。
由于公安特警狙击手的任务并非在你死我活的战争形态中执行的,因此有一些公安特警狙击手在任务后有极大几率会出现心理阴影。
目前国内大部分公安部门对于狙击手在任务后的心理调节是没有针对性的疏导方法的,许多地方的狙击手在任务后,领导往往只是放他几天假,让狙击手自己去调整心态。但这种独自调整心态的效果并不好,往往狙击手不能自己消除心理阴影,从而导致出现“一次性狙击手”的现象——即经过大量时间精力训练出来的狙击手,只成功执行过一次任务,就再也无法担负起狙击任务了。
狙击手执行任务时有个特点,由于他在行动中是通过瞄准镜长时间地瞄准、锁定歹徒,并高度精神集中地观察歹徒的状态,在此期间他会注意到歹徒的各种表情变化,这会使他们难以对歹徒进行“物化”。而且与战争状态中的军事狙击手不一样,通常公安特警狙击手在开枪的时候,歹徒本身对狙击手并不构成生命威胁,因此公安特警狙击手与歹徒之间没有直接的仇恨。
而在开枪后,子弹创伤歹徒的一瞬间画面也会通过瞄准镜传递到狙击手的眼中,这个场面会一直深深地刻印在狙击手的脑海里,并且不时“闪现”在他的眼前。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由于他扣下扳机而消失,这种杀生的感觉并非人人都能承受。许多冷静自信的狙击手在第一次实战开枪之前,都是坚信自己能面对一切的,然而有些事情往往要真正经历过才知道。
而这样的记忆和感受是不可能通过放几天假去旅游一下就能从心里抹掉的,只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去消除影响。比如,在国外,后通常都会要求他们与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接触,或与神职人员沟通,来调整其心态,甚至由学过心理学的神职人员担任心理治疗师的工作。
总之,对执行过实战任务后的狙击手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干预,是个不容忽视的工作。
在一些电视剧和影片里,曾经出现过野战部队的狙击手被用于执行打击罪犯的任务,有的电视剧就连在城市里面解救小女孩儿都是使用陆军特种部队的狙击手。实际上,无论是特警狙击手,还是军队里的狙击手,如果将他们互换使用,都无疑将是灾难性的。
军队狙击手和特警狙击手存在着一些共同之处,比如精通狙击技能、具备很强的多样性环境生存能力及某些战术。但是,军队狙击手和特警狙击手在擅长的技能、精通的战术、组织和计划的制定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尤其是专业技能的应用方面。
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是怎么样去使用致命性武器。除非是嫌疑犯危及人质、警察或其他任务的安全,特警狙击手才会开枪。但军队狙击手则不是如此,即便敌军没有威胁,他也要根据任务需求对其进行狙杀。某一些程度上,军队狙击手只需考虑战术形势,如何灵活地作战并取得胜利。特警狙击手每开的一枪,都会考虑这一枪是不是合乎法律,后果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吃牢饭。
狙击步枪的使用方面,往往是多名特警共同使用1或两支狙击步枪,换枪使用只能说狙击枪存在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军队里的狙击小组一般是轮替使用狙击步枪和突击步枪。
军队狙击手和特警狙击手的另一个重大差异是交战距离。特警狙击手为了可以解救人质和最好能够降低伤亡,均希望自己能尽可能地靠近嫌犯和人质,能够在100米的距离内开火则是非常有利的。不过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统计,特警狙击手的平均狙杀距离为65米左右。除了劫机和嫌犯有精神病的情况外,特警狙击手才会进行远距离狙杀。而在普通情况下,特警狙击手要在200米的距离上开枪,必须得到上级的特殊批准。
相比之下若条件允许,军队狙击手则应该尽可能地在更远的距离上作战,充分的发挥狙击步枪的效能。例如,在阿富汗战争中,英国皇家骑兵队的克雷格·哈里森中士曾经创造在2475米的距离上击杀2名武装分子的记录。好吧,很多读者看到这个地方又会“happy”。2000多米的距离算个啥,在我们的抗日神距离,能轻松实现800里距离的精确狙杀。这应该是字幕组做字幕不用心,800里距离狙杀简直可以赶上巡航导弹了。
军队里的狙击小组作战,要求尽可能远的原因是他们往往会在敌众我寡的态势下作战。更远的狙杀距离意味着更大的逃生机会,通常情况下敌人一般会配备AK-47等突击步枪,往往还有机关枪和迫击炮等重武器。除非不是想被打成筛子,或被轰杀,军队里的狙击手到特警狙击手的作战距离执行任务无异于找死。
特警狙击手面对挑战是要实施隐秘的机动,在嫌犯未曾发现他的时候,足够靠近目标。别的方面则不用考虑,都有警队里的兄弟们罩着了。军队狙击手则没这个便利,他们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阵地,再次进行狙击,再次更换阵地,如此轮换。军队里的狙击小组,如果不轮换阵地,即便是在远距离上,也会成为对方机枪和迫击炮的靶子。而在一些影片和电视剧里面,狙击手被放在阵地中,大片敌人被他爆头,而对方的迫击炮和机关枪则离奇的“哑火”了。
军队里的狙击手在实施狙击的时候,风速/风向和距离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但对于特警狙击手来说,目标和人质的突然移动,贸然开枪则会造成惨剧。军队狙击手应当实现在远距离上一击致命,而特警狙击手必须反应足够快,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顺利解救人质,他们面临的情况某一些程度上比军队狙击手更复杂。而军队里的狙击手如果首枪没能命中,他们有很大的可能性因此没命。
由于篇幅关系,军队狙击手和特警狙击手的差别就写到这里,以后的文章中会继续接着讲。当然,军队狙击手和特警狙击手毕竟从大范围上来看有很大共通之处,部队里的狙击手退役后也可以到特警队任职,不过他必须首先改掉自己曾经的战术习惯。虽然这种习惯在部队里无可挑剔,但在特警队里则是坏毛病。在正式成为特警狙击手之前,他必须接受一系列的培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来势汹汹!北京儿童医院傍晚时还有1100人需采血,院方紧急召唤党员支援
的哥绕道35公里多赚80块致乘客误机:生意泡汤、机票涨价#的哥 #绕路 #误机 #生意泡汤
善恶终有报!63岁在美国捡垃圾的吕丽萍,已经活成了一个“笑线挂号费只买来一句话:回山西看!协和医生:道德绑架
马斯克440亿美元收购Twitter一年后:全力“下云”,成本速降60%,功能代码从70万行减少至7万!